从涪陵城区往武隆方向行驶,穿越乌江大桥后,很快就进入了乌江沿岸的美妙画卷中。沿着著名的乌江画廊继续前行,乌江画廊的第一镇是白涛镇,距离涪陵区只有 30多公里。这个不算太繁华的小镇是前往仙女山、芙蓉洞、石夹沟这三个景区的必经之路。然而,这个小镇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存在的,它的存在,完全是因为一个工厂的存在——原核工业部816厂
在白涛镇,方圆几十公顷土地都属于这个三线建设时内迁到这个夹皮沟里来的神秘工厂。可是,如果你没有翻山越岭抵达大山的深处,是不可能发现一个一个的山丘后面隐藏着这么多秘密的。
和所有在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的内迁厂一样,拥有数万员工的核工业部816厂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社会,厂子里的所有人员通用的语言不是重庆话,而是略微带有上海味的普通话。职工们一家一家地从上海迁到这里繁衍生息,他们的儿女甚至孙子辈们成年后也都顺理成章地进入工厂工作。当地村民们的生活也因为这些外来人员的介入而发生改变,有些村民开起了饭馆和理发店等,指望工人们的光顾而获取收益。
近年来,随着企业转型,大批当年三线建设时的内迁厂纷纷“军转民”,816厂也于上世纪90年代改名为以生产化肥为主的建峰化工厂。近年来,听说这里可能规划为重庆未来的“核电基地”;但前景尚不明朗。今日的白涛镇显得有些萧条,新的镇子迁到了距离老镇子几公里远的地方,依山而建的房屋很新,可是却明显缺乏人气。一栋一栋的新房子静静地等待着人们购买入住。
7亿元挖出一个洞
从前年开始,因为重庆核电厂的传闻,建峰厂开始出名。但最出名的,还是厂里当初人工挖出的一个用于生产核原料的山洞。曾经有人建议,把这个已经废弃的洞子开发成旅游景点,以展示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
这个山洞究竟有多大,如果没有一个具体的数据,一般人很难想象。有人把金佛山上那个巨大的天然洞穴和这个人工洞穴进行了比较,他们说,金佛山上的那个山洞可以容纳上万人,可是,如果上万人进入这个人工洞穴,跟没有人进入山洞没有什么区别。
据说,当年挖掘山洞时,所挖出的石头总共有150多万立方米。如果用这些石头修建城墙,能够建成1米高1500公里长的 长城。山洞最宽处有30多米宽,高度达60多米,从1969年到1984年,总共有6万名工程兵参与这个山洞的挖掘,总共花去的费用高达7.4亿元。
这个洞的结构实在是太复杂了。山洞分为主洞和支洞,主洞的两旁,一个接一个的出口连接着通向其他洞体的通道,而在这些通道的两侧,又分布着一个接一个的出口,出口又通向其他的洞体。如此结构,将整座山体掏空,形成了蜂窝状的结构。如果不熟悉洞中的情况而贸然进入这个山洞,你将陷入巨大的恐惧之中。
可以承受氢弹爆炸
三线建设政策的确立应该和那个特定的时代有关系。上世纪60年代,中国和前苏联的关系突然崩溃,国家决定建设一个核工厂,于是,原本就被确定为中国兵器工业基地的重庆就成了建核工厂的首选之地。涪陵的白涛镇不仅拥有高大的山丘,而且还有乌江这个充沛的水源。于是,一夜之间,数万名工程兵来到这里,他们要在这个名叫金子山的地方创造一个奇迹。
可是,7.4亿元和6万名工程兵的投入并没有让这个奇迹完全实现。到1984年为止,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调整战略,这个已经完成了全部土建工程,85%建筑工程和60%安装工程的巨大洞体全面停工。这个洞子也成了亚洲最大的人工洞体,洞体的容量和高度,都是其他人工洞穴难以企及的。
据透露,这个所有的洞体长度相加超过20公里的人工山洞异常坚固,即使有上百万吨的氢弹在山上爆炸,也不会损坏这个山洞的一丝一毫。
从严格保密到解密
自从基建工程停工以后,如何利用这个耗费巨大财力修建起来的山洞成了一个课题,解决这个课题,首先的问题就是“解密”。经过多年的努力争取,2002年,山洞终于摆脱了“保密”二字。从此,为山洞的下一步策划一个方案就成了建峰化工厂领导们的重要工作。经过各种调研,借助这个巨大的人工洞穴发展旅游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为此,建峰化工厂专门邀请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的专家进行了整体策划,专家们最终给出的策划方案是投资1.8亿元,将就这些人工洞穴,打造一个“寻梦谷”,让金子山上的军事设施变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理由。
专家们这样规划的理由很充分,建峰化工厂距离石夹沟风景区只有不到30公里的路程,石夹沟和其他类似风景区相比,沟内的旅游资源更为奇特。山谷间的溪流顺着山势一直流淌,可是,突然之间,这些哗哗作响的溪流完全不见了,正当游客们感觉奇怪的时候,山尖上一个天然的洞穴吐出一股巨大的水流,形成一个别致的瀑布。这个瀑布,就是刚刚消失的那条溪流。原来,溪流在山谷中流淌的时候,突然进入地下,然后从山体的洞穴中流出并形成瀑布。就凭石夹沟内奇特的自然景观,要想吸引游客,并不是难事。
Tuesday, August 28, 2007
亚洲第一洞探秘:可以承受氢弹爆炸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